中大研究发现糖尿病併发血管疾病的机制
中大研究发现糖尿病併发血管疾病的机制
揭示代谢血管疾病预测新方向
由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兼中大心脑血管医学研究所所长黄聿教授领导的一项研究,揭示糖尿病併发的血管功能受损与细胞之间物质传导机制有关。研究团队经过在糖尿病小鼠的测试发现一种名为「精氨酸酶1」的蛋白在血液「外泌体」中的浓度明显上升,「精氨酸酶1」被传送到血管内皮细胞,破坏内皮功能。相关研究成果刚在美国着名科学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上刊登。
目前,香港每十人中便有一人患上二型糖尿病。长期高血糖会破坏心血管功能,引致多种心血管疾病的併发症。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指出,一半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心血管併发症。美国疾控中心的研究亦显示,糖尿病患者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较一般人高出两倍。
血管内皮细胞是形成血管内壁表面的细胞层,负责控制血管收缩及舒张,从而调节血压。这些细胞暴露于血液中各种微小颗粒和载体,当中一种名为「外泌体」的载体,会携带来自其他部位细胞分泌的多种微小核糖核酸(miRNA)和蛋白等物质,被视为细胞之间物质传导的重要媒介,并会引发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反应,包括炎症、肿瘤转移、传染疾病等。近年医学界有更多的证据显示,糖尿病和肥胖会导致外泌体中的物质含量(主要是miRNA)改变,但未有研究指出「外泌体」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关係。
在研究期间,黄聿教授及其团队经过一系列蛋白组学比对分析,发现在糖尿病小鼠血液内「外泌体」,当中的「精氨酸酶1」含量显着增加。这种「精氨酸酶1」被传送到血管内皮细胞影响一氧化氮的合成,破坏血管内皮功能,最终引发心血管疾病。
黄聿教授表示:「研究『外泌体』物质含量变化与血管功能的关係,有助科研人员了解糖尿病併发心血管疾病的机制和研发早期检测方法。这种细胞沟通媒介亦可能与其他心血管疾病例如高血压和高血脂等有关,我们的团队正与威尔斯亲王医院的临床医疗团队合作,探索透过『外泌体』和其它血液微小颗粒去预测血管病变。」
黄聿教授及其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血管内皮细胞信号传导机制、心血管及代谢疾病的发病机理及治疗药物的新型药理学作用。研究团队近几年在Nature、Cell Metabolism、Circulation Research、European Heart Journal、Diabetes及其它在心血管代谢病与医学界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期刊发表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大大提升人们对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相关内皮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的理解。黄教授曾获得香港裘槎优秀科研者奖(2014)和国家科技部及教育部颁发的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5及2017)。
来源:香港中文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