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發現小腦萎縮症成因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昨日發布研究新發現,陳浩然教授與其研究團隊,最近發現神經系統疾病的致病機制,此類疾病簡稱PolyQ,當中包括小腦萎縮症與亨廷頓舞蹈症。小腦萎縮症三型在香港最為常見,患者會出現步伐不穩、欠缺平衡力、口齒不清的症狀,而且會隨時惡化,但醫學界一直未能發現有效治療小腦萎縮症的方法。

控制Fuz蛋白水平有助治療

陳浩然教授指,蛋白質在人體內神經元起重要作用,如果出現錯誤摺疊,將引致細胞功能障礙,異常的蛋白質會形成蛋白聚合體,引致疾病。是次研究發現兩種分別名為YY1蛋白及Fuz蛋白與PolyQ疾病成因有關,YY1蛋白在神經元中有抑制Fuz蛋白的作用,當YY1蛋白功能損壞,Fuz蛋白水平會升高,如果超出正常水平的2.5倍,會使神經元死亡。小腦萎縮症三型的病患,Fuz蛋白的水平會異常偏高,這表示如能控制Fuz蛋白的水平,將有助治療PolyQ疾病,如延緩小腦萎縮症的惡化。

陳教授又指,阿茲海默症及柏金遜症病患的Fuz蛋白水平同樣偏高,故是次發現的機制提供新方向,有潛力治療其他腦退化疾病。研究團隊正努力研發能有效控制Fuz蛋白水平的藥物,雖暫時未有成果,但進展順利,有信心未來會有所發現,目前正繼續與歐洲研究團隊合作,亦與亞洲藥廠商討,冀盡快發展治療方案。

陳浩然教授(左)、陳哲凡博士(右)講解中大發現Fuz蛋白致病機制有望延緩腦退化。(圖片中大提供)

來源:香港商報網

© Copyright 2018 - Dr. Stanley Ho Medical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