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證實銀屑病關節炎患者炎症綜合指數持續達標 能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香港中文大學 (中大) 醫學院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銀屑病關節炎患者的炎症綜合指數如能持續達標,即其發炎指數一直維持在最低水平,他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因而降低。今次是全球首次有研究證實,炎症綜合指數持續達標能降低銀屑病關節炎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包括他們的「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改善幅度,是不能持續達標病人的4倍,他們出現血管斑塊積聚情況惡化的比例亦較少,這些均反映持續將銀屑病關節炎患者的炎症綜合指數維持在最低水平有助保護他們的心血管系統。相關研究結果已於醫學期刊《Arthritis & Rheumatology》上發表。

銀屑病關節炎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健康人士高40%

銀屑病又名「牛皮癬」,估計全球百分之一的人口受此症困擾,20至30歲和50至60歲是發病的高峰期。現時已知銀屑病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攻擊健康的細胞及組織,但為何有此不正常免疫反應仍然未明。雖然此症不具傳染性,但會導致患者的皮膚出現紅色班點及產生大量皮屑。其中有一成至三成患者更會同時出現關節炎,導致關節變形,對他們的身心靈均造成損害。

銀屑病關節炎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一般人高40%,他們需至少每5年接受一次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評估。至於心血管風險低至中級的患者,如有疑問,也可以考慮接受頸動脈超聲波檢查血管積聚斑塊的情況。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心臟科副教授李沛威醫生解釋:「銀屑病關節炎患者普遍有高血壓和高血脂等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傳統高危因素;加上他們體內的發炎因子水平持續過高,這些都會損害他們的心血管健康,故此及早介入以降低患者的發炎因子水平極為重要。」

炎症綜合指數持續達標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

為了解消除發炎情況對銀屑病關節炎患者心血管健康的好處,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風濕科與心臟科合作進行研究,找來90名平均50歲及患病年期約10年的銀屑病關節炎病人參與。患者會於研究開始、中段(第12個月)及後期(第 24個月),分別接受檢查以量度他們的「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簡稱CIMT)」,以及他們血管內積聚斑塊的情況。

結果,於研究中段有逾6成患者的炎症指數維持於最低水平;至研究後期(第 12至24個月)仍有近5成患者炎症綜合指數持續達標。其中,能夠持續達標的患者,他們CIMT縮減的幅度較大,而出現血管斑塊積聚情況加劇的病人比例亦較少。詳情如下:

  炎症綜合指數持續達標患者
(41人)
炎症綜合指數無法持續達標患者
(49人)
CIMT縮減 0.04毫米 0.01毫米
血管斑塊積聚加劇
病人比例
29% 45%

負責研究的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風濕科主管譚麗珊教授指出:「我們的研究顯示,炎症綜合指數持續達標能保護銀屑病關節炎患者的心血管系統,減低他們出現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相信是由於他們較少因病發導致持續全身性炎症,而引致動脈粥樣硬化及心血管疾病。我們希望藉此證明保持炎症情況受控制對銀屑病關節炎患者的重要性,從而減低因心血管疾病對患者造成的影響及帶來的醫療負擔。」

譚教授補充,炎症綜合指數持續達標的患者中仍有約三成人出現血管斑塊積聚加劇,這些患者除要持續控制炎症外,亦要正視其他心血管病的風險因素,以減低日後發病的機會。研究團隊將繼續研究銀屑病關節炎患者的炎症綜合指數如可持續達標,可以減低他們患上心血管病的風險有多少。

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銀屑病關節炎患者的炎症綜合指數如能持續達標,他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因而降低。圖為研究團隊示範為患者量度「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左起: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心臟科副教授李沛威醫生、研究助理鄭梓灝先生及風濕科主管譚麗珊教授。

譚麗珊教授表示,手指關節變形是銀屑病關節炎患者常見病徵。

銀屑病關節炎患者余先生(右)表示,現時靠藥物治療,病情已受控,對日常生活沒有構成太大影響。

來源: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 Copyright 2018 - Dr. Stanley Ho Medical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